前不久,辽宁大连一对母女相继出现了高热、肺炎症状,母亲还因呼吸衰竭进入ICU病房抢救,医生检测发现,“罪魁祸首”竟然藏在家里。
母女俩均被感染,最终确诊!
原因竟和家中的鹦鹉有关
日前,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了一名丙肝肝硬化、肝癌患者。患者住院期间连续五日高烧不退,最高体温达40℃,病因不明,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,后因呼吸困难转入ICU病房。新冠病毒、甲乙流病毒感染检测,都为阴性。胸部CT检查,提示双肺大面积炎症伴胸腔积液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
患者出现如此严重的症状?
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ICU医生在和家属进一步询问病史时了解到,患者的女儿10天前因“肺炎”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,目前还未出院。
两人相继出现肺部感染,令医生产生警觉,通过电话与患者的女儿详细沟通,进行流行病学调查。原来,患者家中饲养了一对鹦鹉,不久前其中一只鹦鹉突然死亡,家人草草处理了尸体,且未进行彻底的消毒措施。
是否可能是鹦鹉热?
虽然临床上较为罕见
但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
为了尽快明确病因,医生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,为患者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,并留取肺泡灌洗液进行高通量测序(NGS)检测。
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多学科会诊,认为患者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点,鹦鹉热可能性极大,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,ICU团队当即启动了针对鹦鹉热衣原体的特殊抗感染治疗。
两天后,高通量测序结果证实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。
什么是鹦鹉热?
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
190余种鸟类和家禽
均可为传染源
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,人与禽类共同感染,近年来渐渐增多。该病最早在饲养鹦鹉的人群中发现,因此得名“鹦鹉热”。但实际上,除了鹦鹉,诸如鸭、火鸡等多种鸟类都可能感染这种病原体,因此鹦鹉热也被称为“鸟热”。
包括带菌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、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、羽毛及尘埃,饲养的外观健康但却排菌的鹦鹉、金丝雀等鸟类。海鸥、鸽子、红雀、苍鹭、鸡、鸭等190余种鸟类和家禽可传播此病。
被感染的鸟类可能完全没有症状,但如果人吸入了病鸟干燥的排泄物微粒,或被咬伤,甚至短暂近距离接触等,都有可能造成感染。
人群普遍易感,且抵抗能力弱
鹦鹉热传播途径较多,可通过呼吸道以空气或气溶胶形式感染人类,也可通过排泄物感染人类皮肤、黏膜和消化道。
被感染的鸟类可能完全没有症状,但如果人被鸟咬伤,甚至短暂近距离接触等,都有可能造成感染。
人群普遍易感,发病后免疫短暂且不完全,抗体与保护性免疫无关,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。感染后,潜伏期通常为7~15天,但最短可为3天,最长可达45天。
宠物鸟的饲养主人、兽医、宠物店或从事家禽饲养售卖加工的工作人员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。
以肺炎为主要表现
严重可危及生命
该病起病急骤,通常伴随高热,体温可达39℃~40℃,患者可能出现畏寒、寒战。呼吸道症状多见于发病的第3~6天,以干咳为主,肺炎发生率高达85%~90%。
此外,患者常有剧烈的头痛、全身肌肉疼痛以及胸痛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、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,部分严重患者可快速发展为重型肺炎、心内膜炎、脑炎等,危及生命。
近几年,我国各地都陆续收治到有零星散发“鹦鹉热”感染患者,小坊此前就有过相关报道,甚至有人因此丧命。
家养宠物鸟
如何防范鹦鹉热?
避免接触病鸟:发现鸟类死亡或患病时,应立即隔离并处理,家中环境需要彻底消毒。
保持环境卫生:宠物鸟应尽量室外饲养,笼内避免拥挤,防止疾病在鸟类间交叉传播。
佩戴防护措施:接触鸟类、清理粪便时,应戴口罩和手套,事后及时洗手。
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: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,如糖尿病患者、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者、血液病患者、艾滋病患者等,最好远离鸟类,避免感染风险。
转自:新闻坊
来源: 潇湘晨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