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黔西南日报
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,虽然具有挑战性,又充满趣味,其对逻辑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,故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,常会感到枯燥无味,久之,抵触情绪就会慢慢生发。这非但不利于数学素养的养成,甚至连最基本的数学成绩也难以得到提升。所谓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故而,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在“新课标”的指引下,创新教育教学方法,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点,以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夯实数学基础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谈一些粗浅的看法,以此和同行共同探讨,为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寻觅一些有效的方法。
一、注重新课导入,吸引兴趣
新课导入对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,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上课时只言片语回顾上个知识点,开启新内容。“新课标”指引下的教学实践,教师要创新导入方法,以此开始,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,助力学生收心,并将学习的焦点聚焦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。
例如,在教学“秒”这一知识点时,笔者运用情景导入法,引出“秒”的概念。利用新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诸如等红绿灯、新年钟声倒计时、田径运动员跑步比赛计时等具体的场景,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,同时又适时地提出问题:“同学们,刚才新年倒计时中人们倒数的数据‘十、九、八……三、二、一’,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?”当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时,新课导入便真正发挥了作用。
除了情景导入法,还有通过做游戏、讲故事、常识启蒙、提出问题、个人体验等方法。但要认识到的是,无论何种方法,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“兴趣点”,使之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二、创新教学方法,延伸兴趣
传统的课堂,多是教师通过一边板书或播放课件,一边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,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,采用多样化的方法,巧妙地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其中,以此营造新课导入中创设起来的课堂氛围,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还是以“秒”的这一知识点为例,为了让学生感悟“1秒”有多长,具体教学中,笔者首先播放一个动态时钟画面,且伴随秒针行走的滴答声。然后引导学生跟着秒针走动的声音,做自己喜欢的动作,如点头、轻轻跺脚、拍手等,最后适时抛出问题:“通过刚才的游戏,同学们获得了怎样的感受,1秒钟你可以做什么动作?”如此这般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延伸,不但全神贯注聚焦于课堂,还对“秒”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。
此外,笔者还采取互动式教学,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、合作,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培养团队合作意识。还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意性和趣味性的课堂练习题,如数学故事、数学漫画等,让孩子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。
三、做好课后练习,巩固学习兴趣
课后练习对于数学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,通过课后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掌握,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,调动其学习积极主动性,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更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。教师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,并通过对课后练习的讲解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。
首先,安排课后练习要注重“分层”。所谓分层,即要充分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,根据实际情况,实施课后练习。如,对于优等生,由于其接收知识,领悟消化知识的能力较强,所以在布置课后练习的时候,尽量深一点,难一点,使他们一直被“锻炼”,这样,他们就会一直保持一个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。又如,对于后进生,以基础性练习为主,此举主要是充分考虑其知识构成和接受能力,使其一直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。
其次,课后练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,而应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,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。如,在学习“货币”这一知识点时,课后练习就可以设计为在家人的带领下走进农贸市场、商场等商品买卖场所,让学生自己购物,通过在和商家的买卖沟通中,认识货币在生活中的运用。这样的实际操作练习,更能让学生领悟、巩固所思所学,进而在润物无声中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使用。如此这般,学生自然学习兴趣满满。
此外,在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中,要充分发挥“家校联动”的作用,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,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。如,家长要通过陪伴孩子完成练习的方式,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。又如,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、舒适的学习环境,避免干扰孩子的学习。而教师也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,共同助力孩子的学习成长。
最后,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,要坚持以人为本、分类施教。如,对于优等生,要常勉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也要适时“敲打”,避免其产生骄傲的情绪。而对于后进生,则应以鼓励表扬为主,一步步不断巩固其数学学习兴趣,树立起学习自信心。
综上所述,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,可以通过注重新课导入、创新教学方法、做好课后练习等方式,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,让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在旺盛的状态。总之,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,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作者:兴义市白碗窑镇色白小学 徐露
值班总编 杨涓 编辑 农芳红 校对 吴方义 版式 舒 妍